緬甸那加族部落傳統 文面戰士逐漸凋零 -公視新聞Male真理大學 緬甸北部與印度交界地區,居住著刺青文面的那加族,不過當地年輕人慢慢西化,傳統習俗也面臨改變。 以茅草為屋頂的房子一旁,小孩子們在簡陋的空地上玩耍。這個橫跨印度與緬甸國界的村落,號稱是東南亞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居住在當地的部落科尼亞克,是整個那加族當中人數最多的一個分支,總人口約24萬人上下。 直到1960年代之前,也就是緬甸爆發軍事政變、軍方開始長期掌權獨裁的時候,科尼亞克部落都保有類似台灣原住民出草、成功後由長老們給予刺青、文面,以表彰功績的習俗。現在村子裡還有刺青和文面的,幾乎都是7、80歲以上的老人。科尼亞克部落長者潘同回憶:「我們年輕時常跟鄰近部落打仗,殺敵之後把人頭帶回來。」 鄰近另一個較小的部落來濃,也有過類似的傳統。來濃部落長者龔波說當時的情況:「痛死了!痛到受不了啊!得有一堆人來把我壓著。」 這些偏遠的部落,早年因為交通不便,部落之間走路都要好幾天,也讓早就在早就傳遍其他部落的基督宗教,到了1970年代才有辦法進入這些深山的原住民社區。隨著年輕一代原住民、融入這些來自西方的文明,除了已經消失的出草、獵人頭,較為熱鬧的街上一眼望去,全都是乾乾淨淨、沒有刺青的臉龐。 1978年受洗、至今已超過40年的長者說,眼看著祖先流傳下來的事物就這麼消失,雖然心中有些無奈不捨,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有人也覺得不錯。潘同表示:「我們以前的生活方式現在都沒有了,當基督宗教傳進來,我就不再出草獵頭,這樣也比較好。基督帶來的平安,讓我們放棄了傳統。」另名科尼亞克部落長者洪戈寇說:「我是末代黥面武士,我非常開心(能終結這個習俗)。」 當然,就像許多居住在平地大城市的年輕人一樣,年輕一代的那加族人,也有人覺得刺青或文面,不必然要和出草獵人頭這類習俗有所連結,而是可以成為傳承文化的一種藝術,讓後代子孫知道,他們身上流著那加族戰士的血液。公視新聞紋面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