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把青裡的人說家鄉口音
朱青如果還活著,已經90多歲了
把她的形象,跟現實世界裡的眷村奶奶合在一起
他們的口音好像對不上來
一把青裡的人物除了處長、老鞏、師娘叔叔、朱青姨丈以外
個個口音既現代又富有台灣特色
台灣不論省籍的8、90歲老人家
大多不會講國語
就算講,也會有自身濃厚的口音
如果一把青裡的演員們真的按照各自的鄉音說話
會是怎樣的閱聽感受
朱青還是你記得的朱青
師娘還是你記得的師娘嗎?
人與人之間,有辦法在口音差異的情況聽懂對方那些
要倒著想才能理解的弦外之音嗎?
在20世紀中葉,國語並不是所有人的通用語
過去的中國各民系、日本、韓國、越南
是靠文言文漢字書寫溝通
再加上地方的通譯官口譯
明朝時,葡萄牙人要跟中國人做生意
把澳門人講的話稱為Cantonese 廣東話
明朝政府講的話稱為官話 Mandarin
即使官話也有南腔北調
南京官話、中原官話、東北官話、西南官話
“官話 Mandarin”被標準化以後,
就變成了國語”Standardised Mandarin”
台灣人所熟知的國語是以近代南京官話的腔調與用詞為基準,溶入北方官話的發音咬字
我憑著自己與老人家的相處經驗以及小小研究
比對真實人物中,跟戲裡人物年齡、社會階級、教育背景、居住歷程相仿的
讓大家想像一下
一把青裡的角色真正的腔調
秦芊儀
浙江望族小姐,廣州華南師範,嫁給非江南人
江南民系/吳越民系:江、浙、滬(江蘇南部、浙江、上海)
江南地區通行吳語,代表腔為上海話(滬語)
浙江南部一小小小部分說閩南語
由於江南地區在民國時期商業發達,
靠海,要坐船比較容易
當初江浙滬逃難來台的難民當中
除了部分軍人以外,
大多是資本家生意人、政治權貴、名門望族、知識分子,
各個社會階層的人都有很多人逃難來台
看劇情設定,顯然大隊長不是浙江人,且與芊儀母家社經地位懸殊
兩人結識於廣州
夫妻兩人溝通應是講帶有鄉音的"南方官話/國語"(Southern Mandarin)
師娘的經典台詞就會變成:
"你底碎片,雨人要花伊輩子去拼測"
宋美齡跟師娘一樣,出身江南的名門望族,英文流利,且平常需要跟不同背景省籍的人來往
宋的國語不太好,幾乎就是把國語當吳語在講
以下是宋的演講
秦介良
浙江望族,資本家
飾演師娘叔叔秦介良的演員丁強本身就是浙江人
如果戲裡的墨婷還活著,就差不多是比丁強現在的年紀小三歲了
丁強口音因為在台灣成長、上戲劇學校所以沖淡了
但還是帶有一點浙江味
如果按照師娘叔叔劇中設定的年齡
應該是要跟蔣中正差不多的口音濃厚度
秦介良跟很多江南資本家一樣
在二戰期間負責出錢 用錢來愛國
跟國民政府關係緊密
擅長在官商場間運籌帷幄
我想要說的是,網民口中的外省權貴
指的往往是少數跟權力核心交好的
多數人的遭遇比較接近一把青裡的情節
無恆產、逃難時房子、錢財帶不走
我自己的爺爺也是
讓國家隨隨便便打發了
我的一個姻親爺爺,他本是一個地方望族的少爺
後來選擇投筆從戎
來到台灣時,他什麼都沒有了
娶了個某地原住民中最富有的部落頭目的公主,但是頭目按照傳統觀念,
沒有給女兒嫁妝
一個望族少爺一個部落公主
年少時所擁有的,結了婚,什麼都沒有了
住在狹小的配發的房子裡,從零開始
朱青
浙江人,銀行家女兒,短暫停留於南京,英文流利
當初師娘對朱青說:"你說你是浙江人,"
這句話其實不太合理,
師娘應該一聽朱青的口音就知道她是浙江人了
所以一開始師娘跟朱青在機場對話,
師娘"墨婷,你把高中生姊姊叫老了"
朱青回答"我是大學生。"時
師娘應該也要對她的口音留下深刻印象。
吳語沒有捲舌,ㄣㄥ區隔不明顯
朱青那句話就會變成:”我zi~大學森”
朱青如果還活著的話
應該已經94歲了
跟華人船王趙錫成差不多
趙錫成,江蘇人,二戰結束時18歲,跟朱青相仿
國共內戰期間逃難來台,
1958年赴美
附上趙錫成的演講
這是朱青實際上會有的口音
郭軫,江蘇人,陝西西北大學航空工程吳語的513唸做"ㄥㄨˊ ㄧㄝ ㄙㄝ"
我們僅能從郭軫與朱青的結婚申請書得知他是江蘇人
也因為他是江蘇人
那麼我想,
郭軫在跟朱青的對白,應該就會都是吳語
畢竟國語不普及
我在上海的時候,
江南人跟江南人碰了面
還是講吳語的,像是"自己人"的語言
貝聿銘祖籍江蘇,在上海長大
(我去過他的蘇州老家)
當他接受上海電視台的採訪時
他對主持人說:
"儂講上海話是吧,講上海話好,
因為我普通話(國語)不太靈"
我自己在上海的那個學期
學了吳語上海話
終於能明白什麼叫"吳儂軟語"
去過江浙滬生活才能領會
臺灣腔之所以會那麼柔
最早也是出國民政府強制推行國語政策
而台北地區的本省人模仿江蘇人的國語腔調
在吳語、閩南語等不同語言的影響融合下
形成我們現在的台灣腔國語
那麼吳語聽起來到底是怎樣呢
送上貝聿銘的吳語採訪順帶一提:
當今國語裡面很多詞彙是來自吳語的外來詞
蹩腳、時髦、凡士林、沙發
用吳語念"凡士林"比國語更像vaseline
小顧
江南人
想不到吧,除了師娘、朱青、師娘叔叔、郭軫以外,
小顧也是吳越人
顧姓在江浙滬是大姓
兩個顧姓的江南人結婚,就像兩個姓陳的台灣人結婚
江浙滬籍的難民遷台時大多住在臺北
因此臺北也比較容易遇到顧姓
我暫且設定小顧是出身浙江的空軍
在小顧還不知道字條的事以前就對朱青有了深刻印象
除了朱青本身就漂亮以外,
可能也有一部份是口音帶來的親切感吧
小周
東北望族小姐,遼北省北豐縣周家堡,廣州華南師範畢業
遼北省是一個不復存在的省
北豐縣是一個不復存在的縣
遼北省存在於1945年至1948年,也就是一把青的開頭
後來共產黨取得東北後就沒了
北豐縣如今被併入吉林省遼源市
現在的外省二代在說自己祖籍的時候
講的往往是國民政府在二戰後所實施的行政區劃
我自己是第三代
祖籍地縣名已經消失在中國的地圖上了
我去上海時,曾被一個年輕的東北女生破口大罵
那種凶狠野蠻豪邁嗆辣恐怖的扯嗓子我至今不能忘
當然,小周是清朝武官之家的小姐,雖有東北性格
但講話也不可能像我所遇到的一般東北女生這麼直截了當
天心在戲裡面操現代感重的臺灣腔來演東北人的性格
老實說,
如果天心真的操著東北腔罵人的話,
你大概不會喜歡小周
也不會為小周小邵兩人的感情故事所動容
還會很討厭小周
口音腔調,不論個人或整個大環境
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時間遞嬗而潛移默化
並且他在廣州念了四年書,跟大江南北的同學相處
自然也會沖淡東北人的家鄉用語
東北人不講外婆,說姥姥
長江以南的漢人比較常說爸爸媽媽
長江以北的漢人比較常說爹娘
所以她應該會對墨婷自稱娘才對
“娘不結婚了”
“還記得你親爹嗎?”
墨婷,
父系祖籍未知,母系東北,生於戰亂,於南京短暫上過二年多新制小學,後於台灣桃園長大
墨婷親生父親姓靳
我唯一知道的靳姓人物是台灣的知名作家羅蘭(靳佩芬)河北人
河北腔比北京腔更接近台灣人聽得懂的標準國語
老靳與小周同是北方人
東北腔跟河北腔也容易溝通些
墨婷生逢戰亂,從小跟著南方的乾媽秦阿姨,
在不同省份的人的長期影響下,
墨婷的口音應該接近南方官話
並且聽不太出來居住地
我認為,龍應台的口音跟墨婷會比較相像
小邵,南方人不吃辣?四川人?
前面說小邵南方人不吃辣,個性也比北方漢人柔軟
墨婷故意在菜裡面加辣椒辣死繼父
但是後面來台時,又說國軍飛去四川時幫他空拍他的家鄉
四川人的火鍋小辣,是把一大根一大根的辣椒丟進去湯裡
台灣交換學生光看著都哭了
所以如果要圓整齣戲的前後設定的話
可以理解為國軍從台灣飛去四川時,
中間會經過的其中一個南方省分是小邵的家
從台灣飛到四川沿途會經過的省分中
四川人吃辣、重慶人吃辣、湖南人吃辣、江西贛人吃辣
所以剩下的選項就是
江西南部客家人、福建西部客家人、福建南部閩南人
不吃辣
我自己是傾向要嘛江西客家人、或是福建客家人
如果小邵是閩南人,墨婷就不會像戲裡一樣
在焦飛教她閩南語口訣時一頭霧水毫不熟悉
我有個朋友是桃園人,爺爺也是江西人
想一下,榮民爺爺當中,江西人還真不少
不管江西還是福建的客家人,
腔調與台灣客家人肯定也不同
台灣的客家話是來自廣東客家人
藍鈞天本身是外省第三代,爺爺是空軍
他在戲裡會刻意帶一點老一輩的腔調
但我想不是江西腔
客家腔會把ㄏ念成ㄈ
所以小邵的台詞會變成:
願不願意,我沒有資格肥答
處長樊任先,樊光耀飾
樊光耀的口音非常明顯是北方官話的標準化,但我不知道他祖籍哪裡
維基百科說,樊姓普遍分布於河南一帶
不論如何,樊光耀肯定也會多少受父親的口音影響吧
老鞏,班鐵翔飾
鞏姓出自河南,分布於北方漢族
知名人物有鞏俐
班鐵翔是滿族人,也是常態配角裡講話最有北方味兒的
北方人本來就把抹念作媽
順帶一提,
我爺爺的朋友的女兒(外省二代)
真的會把"抹布"講成"媽布"
現行的中國普通話也是以北方的念法"媽布"為準
老鞏真的是個很可愛的角色
"兩眼一抹黑,兵敗到西涼"
如果要看對口音比較有考究的戲
可以去看五味八珍的歲月,
他們折衷了戲裡人物真實該有的腔調,以及臺灣觀眾能夠理解的腔
讓觀眾能好好看戲
最近我二刷了一把青,
把第一次觀劇時沒看懂的、沒領會的、沒注意到的前後呼應給看懂了
深深佩服編劇黃世鳴耗時五年完成的劇本
一把青的每句台詞,除了字面意思,往往還有背面含意,指著現在,暗示過去,並且預表將來,一共四重含意,不得不佩服。
也好,這些演員沒有特別還原人物的腔調
但是也能讓觀眾專注在人物對白中的暗潮洶湧、弦外之音
最後,
還是要讚美一下大眾心目中永遠的51視后楊謹華
龍應台說:在一個防堵思想的社會裡,「未能出版」等於得了文學獎,人們於是花更大的工夫翻牆尋找。
我想:在一眾齊聲叫好的呼喊中,「未能得獎」等於是得了金鐘視后獎盃,人們於是更愛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