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人說:「安迪·沃荷的作品不就是抄襲嗎?」或者「畢卡索說過,偉大的藝術家偷!」這種粗淺的理解,忽略了大師的創作理念。畢卡索的「偷」,更準確的是吸收並轉化為自己的視覺語言,而不是單純的複製挪用。沃荷的普普藝術是對消費文化、名人崇拜和大眾媒體的反思。這種片面摘取金句基本就是對藝術理解的缺乏與裝內行。
有些KOL,也在用這種錯誤的概念影響大眾,而他們畫出來的作品也是一言難盡,有的甚至是欺負台灣人在國際藝文方面關注少,直接抄襲國外藝術家的風格,然後再運用人脈炒作,還很愛在發文中寫「我畫的好美」。
我是欣賞這樣的自信...但抄襲當作自己原創風格好像也不太恰當吧?我在國際也沒看過哪個真正的大師這樣稱讚自己。
每次看一些包裝所謂國際藝術家的網站或簡歷,也完全看不到真正與國際合作的蹤影,更多是台灣單位讓他們的作品放國外,真正的國際合作其實沒有。
每個人都能高談闊論,但涉及專業的事,還是希望有話語權的人能鑽研並透徹理解,達到更高國際認可,再來帶風向,不要自以為是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卻不知道自己在傷害這個產業。而最終受害的是誰?是那些真正努力創作、試圖突破的年輕藝術家,還是藝術環境?
圖來自The New Yorker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e-desk/andy-warhols-religious-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