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因為理科太差(學測五選四時),又剛好有點喜歡文字、文學、語言、創作,就到處找資料說服自己念中文系 。
而昨天,寫其中一個資料的作家過世了。林文月的《讀中文系的人》可能是最早的知名中文系招生文(x),後來被近代好幾篇招生文引用很多次 XD
其實她的其他作品我沒看過,只去國圖看過一次拍她生平的紀錄片,所以作品部分我不能多做描述。
雖然紀錄片這種載體也不是特別好看,但那時候覺得自己很喜歡文學,而且文學的步調和紀錄片的步調意外的相合(也可能是反過來,紀錄片為了迎合作家的風格去配合那個步調),還去圖書館把那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都借回家看完。
不過後來有印象的也只有楊牧年輕時寫的新詩(還買了書,但依舊過於晦澀難懂沒辦法看完),和林文月紀錄片裡的配樂(找人配的音樂都不錯,我個人喜歡影音類時常常都是向著音樂喜歡的)。
當然,大學念到第四年、歷經轉系輔系,還拿了大岩(延)壁(畢)徽章,才發現自己好像喜歡的不完全是文學(就算當年六個志願都填中文系),而且根本不喜歡儒家為主的中國古典文學(大概是當時困難重重的成長背景讓我沒能看清自己本來的面貌),一心只想往名聲聽起來最好、或許最能夠安穩生存的地方前進,又是另一回事了。
無論如何,我個人認為可以只單依靠文學式的文字生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即使有些堅守崗位的人會說還沒過去,但他們之中很多人再過數年也即將前往其他地方(可做多重解),沒有人能夠、也不應該真正為下一代人負責(開缺很多但相應職缺很少也是奇聞軼事,往日榮光啊、國家機器啊,有很多人點出過這些問題我就不詳述)。
因此,鼓勵所有有志於純文學創作(大眾文學我不擔心啦,市場永遠都有)或對中文系有興趣的學弟妹,「塊陶。」
(除非你和國文老師或公務員這些工作調性很合,不然不建議(雖然有時候要試過才知道))
還逃不出去也不要擔心,眼睛隨時放亮、保持和社會的聯繫,看清世界或至少台灣的情勢、觀察市場趨勢和需求,也要時時覺察自己,保持或訓練獨立思考能力,把自己的身心和外頭需要的就業能力都準備好,就有機會在社會上找到適合的工作。並且,還沒有能力的時候,不要妄想憑一己之力改變市場方向,人多勢眾的東西對著幹只會受傷,先保全自己的生存比那些高大上的東西都重要,不要奉獻自己的生命、浪費自己的時間和能力,在一個日漸衰亡的地方。
當然,如果你家有礦或背景雄厚的話,想做什麼就去吧。這篇是寫給和我一樣沒背景又沒資源的人看的。
或是你和當時的我一樣,覺得自己非常喜歡文學、文字、語言,不自己走過一遍不甘心,進來念還覺得自己喜歡語音學、文字學、語言學、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那也是可以跳進火坑來看看啦。但就是上上一段該做的要做,你還是會找到自己的路的,別擔心。
以上,是一篇由林文月1978的招生文(x)起頭的,2023的當代大學生寫的中文系勸退文和逃生小指南。
雖然寫這種東西的我本人可能是很失敗的失敗組,以文字創作為畢生職志其實本來就需要很多資源在背後撐著,但當代在這裡成功的人實在太少、主要傳播媒介又轉移,一般人進來以後出去,連社會上的平均值都達不到,那還不如一開始就念別的,不用這麼大費周章思考或找路也沒關係,個人理想抱負可以等馬斯洛前四個需求都滿足再來談。(上圖取自張阿道的網站:)
★原文發表在這裡(是一個放棄創作多年,但因為轉系後系上的畢業專題,才決定把筆撿起來找其他方法的地方):
★同步發布在幾年前用過的地方:
歡迎分享、轉貼、轉傳,請標明出處,也請勿斷章取義、抄襲。
若有媒體朋友、人力銀行、大學網等地方要取用,請先通知一聲。
本帳此文無營利,純做分享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