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

741 posts16 followers
Forum filter

#升學 學測生 我該如何提升英文😭

如題 看了很多學測考題 很多英文單字都看不懂,但是一直有維持每天看英文雜誌的習慣 還有背單字 成績還是一直提升不起來 學校段考都只有5、60徘徊 請問學長姐有什麼學英文的技巧可以分享嗎😭謝謝!~(有數
Like
1
Save

#分享 🇰🇷線雕提升

這次來到江南一家口碑很好的整形外科做線雕這家診所最大的特色就是院長一對一面診完全沒有推銷壓力只針對我的需求和狀況提供專業建議院長技術超好而且很有耐心讓人覺得很安心,這次做的是埋線提升 用Tess 筋膜
Like
Comment
Save
thumbnail

《拋棄B計畫》心得|讀完這 5 點,你也會想拋棄B計畫

​https://evolvingvillage.com/burn-the-boats/ https://evolvingvillage.com ▋《拋棄B計畫》在說什麼? ​ 《拋棄B計畫》,顧名思義,就是一本要你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只專注於實現主要目標(A計畫)的心理勵志書。以下三段句子,也許能讓你更懂這本書所要表達的涵義。 ​ 「沒有退路,才能找到出路。」 ​ 「當你沒什麼好失去時,大膽下注將獲益良多。」 ​ 「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敢冒險。」 ​ 《拋棄B計畫》的作者是 Matt Higgins,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連續創業者,也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高階主管教師。 ​ 作者首先在書中告訴你應該要不留退路,接著再說明斷了退路後該如何前進,最後分享了如何複製成功,也就是如何再繼續前進。為了讓你更理解這本書的脈絡,我們先從「為什麼應該拋棄B計畫」開始講起。 ​ ▋1. 為什麼應該拋棄B計畫? ​ 因為拋棄B計畫,可以使你更加專注在主要目標上,而這個目標就是你原有的A計畫。 ​ 美國演員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曾發表過一篇名為「我討厭B計畫」的演講影片,該影片非常熱門,觀看次數高達 1,700 萬次。阿諾在影片中這麼說了一句話,「B計畫成為安全網。意味著我如果失敗……還有其他保護措施,這不好,因為沒有安全網,人們會表現得更好。」 ​ 阿諾的意思是,我們應該要破釜沉舟,要把所有保護措施燒毀!絕不能浪費精力尋找退路或替代方案!我們需要投入 100% 的精力,如此才能實現目標,完成最原本的A計畫。 ​ 不過,你可能會覺得這只是成功人士隨便喊喊的正能量語句,不夠嚴謹、不夠科學。那麼,有沒有科學家做過類似的研究呢?有。 ​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研究人員,對兩組受試者指派了同樣的任務,其中一組受試者被告知,想一想有沒有其他能完成任務的方法(準備B計畫);而另一組則沒有(只有A計畫),只能用單一方法完成任務。研究結果發現,只有A計畫的組別表現更好,而有準備B計畫的組別則表現較差,且完全失去得到成功的動力。 ​ 這項研究結果的解釋是,B計畫會讓你覺得更安全,幫助你面對不確定性,但也降低你實現主要目標(A計畫)機率。因為你耗費太多精神準備退路,而不是專注於成功。 ​ 我自己也很認同「拋棄B計畫」這個觀點。當年考化學系碩士時,我有兩個方案可以選擇。方案一,報考台大,沒考上的話就沒有碩士可以唸(直接加 365);方案二,報考台聯大系統,高機率有碩士可以唸(中央、中山、交大、清大任一)。而我不能兩個方案都選擇,因為考試日期在同一天。為了進全台最高學府唸碩士,我選擇了方案一,是高風險高報酬的方案,這讓我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相當有動力,最後也成功實現了目標。 ​ ▋2. B計畫沒了,該如何前進? ​ 《拋棄B計畫》一書提出了很多前進方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將恐懼化為行動。 ​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段自己的故事。1991 年時,他在國會議員蓋瑞・阿克曼底下工作,這位議員脾氣暴躁又老派。某天下午,他需要有人用電腦幫他整合文件。而當時的電腦在操作上相當困難,與現代完全不同。 ​ 作者雖然完全沒操作過電腦,但此時他向阿克曼自告奮勇,說自己能夠搞定,請放心將整合文件的工作交給他。作者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給上司留下好印象。接下工作後,當天大家都準時下班了,只有作者整晚都在對著文件測試、嘗試和學習,且這項工作比他想像的還要困難,所以他是強忍著淚水在工作。直到隔天早上,作者才終於完工。 ​ 阿克曼知曉這件事後,過沒多久,他就解雇了所有人,唯獨作者例外。作者表示,他當時雖然年輕,但為了在工作上求表現,恐懼促使他達成不可能的任務,並成功給人留下好印象。 ​ 除了作者之外,這種「將恐懼化為行動」的真實故事,我還讀過另一個。 ​ 2004 年,知名女演員安・海瑟薇,想爭取在李安的電影《斷背山》中演出,李安問她會不會騎馬,她回答會,最後成為了女主角。時隔多年後,人家問起她這件事,她才透露,其實當時自己根本不會騎馬。但是,她父母從小就教他,當別人問你會不會,先回答會,爭取機會,再趕快努力學會。 ​ 我想,本書作者和安・海瑟薇的「先爭取機會,再努力學會」,就是一種將恐懼化為行動的具體步驟。 ​ ▋3. 拋棄B計畫而成功的案例 ​ 《拋棄B計畫》一書中舉了超級大量的成功案例,隨便翻一頁就能看到案例,這裡跟你分享兩個。 ​ 第一個案例,是一位從「科技工作者」轉職成「喜劇演員」的故事。Sarah Cooper 從事科技業 15 年,先後在 Yahoo 和 Google 擔任視覺設計師,並參與設計每天有數百萬用戶使用的 Google 文件。Sarah 的科技業工作是眾多人夢寐以求的,但她其實一直夢想著成為喜劇演員。後來 Sarah 鼓起勇氣從 Google 離職,專心在 Tiktok 和 X 上發佈自己的喜劇短片,結果也因此走紅,成功實現了她的主要目標。 ​ 第二個案例,是一間公司從「電玩硬體供應商」轉型成「圖形處理器製造商」的故事。NVIDIA 原本是一間電玩硬體供應商,也就是開發個人電腦、Xbox 等主機使用的繪圖晶片。當時的 NVIDIA 的獲利也是霸主等級的,但執行長黃仁勳不甘於此,他認為人工智慧(AI)是未來趨勢,所以他在 2018 年帶領公司,把公司 100% 轉型成圖形處理器製造商(為開發 AI 模型提供算力)且不再回頭。結果,NVIDIA 現已成為了圖形處理器製造商超級霸主,成功搭上了 AI 趨勢,這也讓黃仁勳的身價暴漲到超過 400 億美元。 ​ 讀完這兩個案例後,我也在思考是否該離職,專心做一位說書人並推出自己的說書訂閱服務。目前雖然還沒有定論,但《拋棄B計畫》這本書增加了我明年離職的概率,從 0% 升到了 50% 哈。 ​ ▋4. 什麼情況適合拋棄B計畫? ​ 讀完《拋棄B計畫》裡的成功案例,你可能會一頭熱地拋棄B計畫,可能是離職、可能是轉職、可能是創業(或者是直接向戀人告白?)。但這本書的核心主旨並不是要你無腦衝,而是藉由你內在的「自身經驗」和外在的「客觀數據」,來判斷自己該不該衝。總歸一句,就是「有腦衝,才叫破釜沉舟;無腦衝,這叫有勇無謀」。 ​ 自身經驗和客觀數據這兩者,我自認為後者更可靠,我們可以從中理解當前趨勢。前文提到的 Sarah Cooper 和 NVIDIA,肯定都是從哪獲得了客觀數據,然後判端出此時正是 All in 的好時機。 ​ Sarah 的案例其實不太需要數據支持,直接用膝蓋想也能想通,因為喜劇算是一種娛樂,而現代人的生活非常高壓,所以很需要看喜劇放鬆,喜劇必定有著高市場需求;NVIDIA 是一間大公司,肯定能輕鬆獲得寶貴的數據,並看出當前趨勢——未來必定有龐大的算力需求。這兩個案例肯定是有腦衝,非無腦衝。 ​ 那麼,無腦衝的案例是什麼樣子? ​ 例如你聽到別人 All in 一個名不見經傳加密貨幣,然後你什麼資料都不查就跟著 All in,那麼最後賠本的機率就相當高;再例如你看到朋友辭職創業做網紅,你也不分析市場需求和自身條件就跟著辭職,那麼肯定很快就需要找新工作;再例如你看到朋友開了一家咖啡廳且生意興隆,你也不做市場調查和學習相關技能就馬上辭職開店,最後發現自己沒有競爭優勢。 ​ 破釜沉舟和有勇無謀,只有一線之隔。 ​ ▋5. 習慣權衡利弊得失不好嗎? ​ 如果自身經驗和客觀數據都支持你的A計畫,而你仍在權衡利弊得失、猶豫不前的話,那麼機會就會稍縱即逝,比你早一步行動的人也許可以獲得最大的利益,並成為賽道上的最強贏家。 ​ 權衡利弊得失是人類天性,畢竟我們的祖先都是做足了權衡,才有辦法在大草原上生存下來,然後把權衡基因一脈傳承到你的血液裡。但我們現在的生存環境已經改變了,已經變成了相對安全好幾百倍的水泥都市,再也不用過著有一餐沒一餐,或是被老虎追著跑的日子。在這樣的安全環境下,我們完全可以壓抑自己的權衡基因,為自己冒點險、流點血,反正最壞的情況也不會死掉,頂多吃乞丐時光、睡公園而已。 ​ 權衡利弊得失,其實就是過度精心算計,若抱持這樣的態度,你會發現它只能為你帶來短期的好處,卻無法為你帶來長期的效益。舉例來說,你可能因為害怕投資賠錢,而只把錢存放在利率低到不行的銀行,短期來看,你可以獲得不會賠錢的安心感,但長期來看,你的報酬率肯定會輸給市值型 ETF;再例如,你可能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不敢向心儀的對象表白,短期來看,你可以和對方保持朋友關係,但長期來看,你可能錯過了一段幸福的姻緣。 ​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給這種過度權衡利弊得失的人一個名詞,叫「精緻利己主義者」,這種人在社會上佔大多數,他們做的任何一個決策都得讓自己當下的利益最大化,他們沒辦法看長遠,沒辦法拎著A計畫就上陣,只有備好BCDE計畫後才敢上。 ​ 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成為這社會上的「異數」,成為「敢衝的野狼」,那麼我們得到的獎勵也許會比綿羊們豐厚好幾百倍! ​ ▋寫在最後 ​ 《拋棄B計畫》的核心精神,其實是跟槓鈴理論(步步為營、擁抱B計畫)——也就是大眾的世界觀——相左的,所以很多人讀了這本書也許會感到稍稍的不舒服。但我認為,「拋棄B計畫助你成功」這個概念是正確的,是值得嘗試的。該概念就像是《與成功有約》裡的七個習慣,都屬於零階道理(因為太過明顯,反而不被人提及的道理),是獲得成功前就得先打好的基礎。 ​ 這本書是由大量真實名人、企業故事所構成的(接近 90%),較少提到支持「拋棄B計畫助你成功」的科學研究或統計數據。你讀起來可能會感到不踏實、不太能夠被說服。我自己也用了 AI 搜尋(Perplexity 和 GPT Search),查看有沒有相關的研究或數據,結果是完全沒有。也許就如同我剛提到的,它是零階道理,科學家和數據學家根本懶得驗證這回事,因為它本身就是正確的,無需驗證。 ​ 最後,推薦《拋棄B計畫》給所有正在猶豫不前的朋友,也許是猶豫要不要離職創業,或是猶豫要不要衝一波告白,這本書會推你一把。但如果你深諳破釜沉舟的道理,且也是這麼過生活的話,那麼這本書對你的幫助有限。
megapx
Like
72
Comment
3

《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心得|5 個與永生有關的探討

https://evolvingvillage.com/2025-2035-future-report/ https://evolvingvillage.com ​ ▋《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在說什麼? ​ 《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主要在談 2025-2035 這十年內的未來趨勢,書中內容較多著墨於「氣候變遷」和「技術發展」。簡而言之,就是在談全球暖化和 AI 啦,然後還有少部分的長壽科學和機器人發展。 ​ 《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的作者有兩位,分別是韓國未來學家朴英淑,以及美國未來學家 Jerome Glenn。兩位都是「千禧年計畫」(Millennium Project)的主席。 ​ 千禧年計劃是一個全球性研究計劃,致力於探討人類未來的挑戰與發展趨勢。它於 1996 年由 美國未來學會發起,後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智庫,與全球各地的專家、政府、企業及學術機構合作,進行未來學(Futures Studies)和全球戰略研究。 ​ 《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興趣的內容,是人類未來如何延長壽命。所以這篇心得會較關注於永生、長壽的部分。然而,為什麼作者有資格談未來如何延長壽命?我們先從「什麼是未來學家」開始講起。 ​ ▋1. 什麼是未來學家? ​ 未來學家,就是能夠預測未來趨勢的學者。預測未來,聽上去就像是只會唬爛的神棍,神棍比如 2024 年紅極一時的印度神童阿南德。但是,未來學家和神棍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 ​ 未來學家,是結合了科學、技術、社會學、經濟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去預測未來,簡而言之,他們是依靠「現有的數據」去推測「未來情況」。神棍、算命仙,則是用毫無科學依據的手段預測未來,你問他怎麼預測的,他只會用「天機不可洩漏」等模糊字眼帶過。這樣看下來,何者可信度較高你應該很清楚了。 ​ 未來學家,其實就跟心理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海洋學家、化學家等 XX 學家一樣,都是很科學、很有學術素養的。知名未來學家比如 Ray Kurzweil,他曾在 1990 年代成功預測網際網路將在 2000 年代初期普及,並出版了《奇點臨近》和《奇點更加臨近》等著作;Kevin Kelly,在 2000 年代初期成功預測「訂閱經濟」(Netflix、Spotify)和「共享經濟」(Uber、Airbnb)會興起,並著有《失控》和《必然》等書。 ​ 近年來,未來學家們主要研究「氣候變遷」和「技術發展」兩大領域。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研究項目,例如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城市的影響、地球暖化對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與技術發展有關的研究項目,例如 AI 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元宇宙對人類互動方式的改變。甚至是兩者交叉影響的研究,例如技術如何加速或減緩氣候變遷。《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都有談到以上內容。 ​ ▋2. 通往永生的四座橋樑 ​ 《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有個篇幅在談永生與長壽,這也是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部分(雖然本書較著重於氣候變遷和技術發展)。 ​ 2004 年,英國生物學家 Aubrey de Grey 提出了「長壽逃逸速度」(Longevity Escape Velocity,LEV)的概念。該概念指的是,當人類透過醫療和技術的進步,能夠在一年內將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一年以上,就是達成了 LEV。Aubrey 認為,一旦達到這個階段,只要不發生重大意外,人類就能夠永生。 ​ 到了 2022 年,Ray Kurzweil 擴充了 LEV 概念,提出「通往長壽的四座橋梁」。 ​ 第一座橋樑,即透過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營養補給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這座橋樑我們早已實現了,例如我們已發現間歇斷食、規律運動和攝取膳食纖維可以讓身體更健康,進而延長壽命。 ​ 第二座橋樑,即 AI 與生物技術結合起來,對抗退化性疾病。從 2020 開始,人類正嘗試跨越這座橋樑。AI 已被應用於開發新藥,Kurzweil 預測再過 10 年,我們就能用數位模擬的方式,來加速傳統緩慢且不夠精確的人體臨床試驗(某些新藥需要經過漫長的臨床試驗以檢測有沒有副作用,例如雷帕黴素)。 ​ 第三座橋樑,奈米醫療技術。Kurzweil 預計,在 2030 年代,奈米機器人將問世,它能夠進入人體並修復細胞、清除細胞垃圾,甚至提升人體機能。到那時候,我們就能以維修汽車的方式來維護人體,只要不出重大車禍或是完全毀損,就能無限次維修或更換零件,徹底克服老化問題。 ​ 第四座橋樑,就是將大腦數位備份的技術(技術奇點),預計會在 2045 年左右實現。屆時人類意識將能上傳至數位空間,從而達到「數位不朽」。這樣一來,即使生物大腦被破壞,大腦所有者的身分也不會消失,只要透過安全的備份與複製,就可實現永生。 ​ 未來人類是否真的能跨越第三和第四座橋樑?請讓我們拭目以待。 ​ ▋3. 我們能像龍蝦一樣永生嗎? ​ 世界上有許多種長壽動物,而龍蝦是其中一種。根據世界記錄,最長壽的龍蝦是 140 歲,但這隻龍蝦最後被送到美國某間海鮮餐廳給饕客吃掉了 XD 如果它沒被吃掉的話,是真的可以持續生長,達到永生。 ​ 龍蝦能夠永生的原因,是因為牠們體內細胞擁有「不會縮短」的端粒。 ​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特殊結構,其主要功能是「保護染色體的穩定性」和「控制細胞分裂的週期」。研究發現,端粒長度與壽命長短有一定的相關性。端粒愈長,能活愈久;端粒愈短;離死亡愈近。而龍蝦的端粒不會縮短,所以牠們永遠觸及不到死亡(但很常被捕食者殺來吃掉)。 ​ 龍蝦的端粒不會縮短的終極原因,是因為它的端粒酶能永保活性,可以持續復原端粒長度。 ​ 然而,很可惜的是,人類的端粒酶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失去活性,所以我們的端粒長度只會愈來愈短。當我們的端粒短到不行的時候,就是要跟這個世界說再見的時候。 ​ 回歸正題,我們能像龍蝦一樣永生嗎?例如把自己的端粒酶改造成永久有活性?答案是不能。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讓人類擁有不失活性端粒酶,但目前仍處於研究前期階段,還沒有任何好消息——人類仍然無法永生。 ​ ▋4. 上過太空會影響壽命? ​ 會,目前的研究發現,太空人返回地球後的端粒長度,明顯比上太空前還要短。簡而言之,上過太空的人,壽命有可能會縮短。 ​ 然而,近年來太空旅行愈來愈普及,價格不斷地往下修,幾乎人人都可以離開地表,到太空中遊玩。不過,如果我有機會上太空的話,我二話不說肯定放棄,打死都不去,因為我知道壽命可能會因此縮短。雖然上過太空這件事可以到處炫耀、講一輩子,但這種用陽壽換取特殊旅行經驗的方式,我真的無法。 ​ 那麼,太空人回地球後壽命會縮短,這件事是如何發現的呢? ​ 2016 年,太空人 Scott Kelly 締造美國人停留在國際太空站上最久的紀錄後返回。回到地球後,他最愛的家人前來迎接,其中包括他的「同卵雙胞胎」哥哥 Mark Kelly,Mark 也是太空人。NASA 曾在這次任務前、中、後為這對雙胞胎做過檢查,以便瞭解長時間居留在太空中對身體的影響。他們發現,登上太空的 Scott 在身體上有許多改變,這些變化是在地球的 Mark 身上沒有的。其中一項改變是 Scott 細胞中的端粒在太空中變得較長。但他回到地球後,端粒很快就再度縮短了,最後甚至比上太空之前還短。 ​ 同卵雙胞胎,在這個研究中相當重要。因為同卵雙胞胎擁有幾乎完全相同的基因組成,這使得 Mark 可以作為 Scott 的完美「對照組」。透過比較兩人的差異,科學家們可以更準確地歸因哪些變化是由太空環境引起的,而不是由基因差異造成的。因此,科學家才能斷定 Scott 端粒縮短是因為上過太空所造成的。 ​ 問題是,太空中是有什麼東西會導致細胞中的端粒出問題嗎? ​ 要知道,太空中少了大氣層的保護,所以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輻射,例如銀河宇宙輻射、太陽粒子輻射、伽馬輻射和中子輻射等等。這些輻射可能對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導致端粒縮短。 ​ ▋5. 解鎖永生後,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 假設人類最後成功發明永生的技術,也就是 Ray Kurzweil 所提出的四座橋樑都打通了,達到長壽逃逸速度,那麼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是《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一書裡完全沒提到的問題,所以且讓我來做些大膽的猜想,當一下(偽)未來學家過個癮。 ​ 人類解鎖永生後,地球上的人口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所以我猜測世界會出現這兩大難題:「地球更暖化」與「倫理問題」。 ​ 地球更暖化很好理解,因為地球人口愈來愈多,人們勢必得砍更多樹、養更多牲畜、建造更多城市等等。總之,屆時就是會出現比現在更大量的不環保行為,以維持地球上愈發龐大的人口。所以,解決地球更暖化的辦法是什麼?一批人類進冷凍休眠艙睡個一世紀,另一批人類在地球上享受,然後交替循環嗎?或是星際殖民,找一顆宜居的星球,然後讓地球上一部分的人口搬遷過去? ​ 倫理問題。大家都永生不死,年齡持續增長,你爸媽 1,030 歲,你 1,000 歲,這樣的組合在別人眼中,還算是家長與孩子嗎?雖然相差 30 歲,但兩者歲數都大到不行,總感覺比較像同輩,對吧?只有當兩者數字是 100、70,或 50、20 這樣較小的數字,才有家長與孩子的感覺。再者,當你活到千歲,你底下應該兒孫滿到爆,大概累積了 30 幾代吧,你能記住每個人的名字和長相嗎?他們又該怎麼稱呼你?超級阿公或超級阿罵? ​ 以上,就是我認為人類解鎖永生後,會遇上的兩大難題。 ​ ▋寫在最後 ​ 我很喜歡《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提出的近未來概念,尤其是延長壽命的部分,所以我整篇心得都是寫與之相關的內容。 ​ 還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以為這是哪個神棍寫出來的書,心裡想說你怎麼可能知道未來長什麼樣子。但讀完作者序後,我被打臉了。原來兩位作者都是講求科學精神的未來學家,不是什麼神棍,所以這本書所提出的未來預測的可信度是相當高的。 ​ 該書雖然可信,但提到許多艱澀難懂的專有名詞,需要另外 Google 才能完全理解書中內容。想想這也是挺正常的,因為這本書其實就是網羅了極多領域的科技趨勢,所以讀到不懂的專有名詞在所難免。不過這並不影響整體的閱讀體驗。 ​ 最後,推薦《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給所有關心「氣候變遷」、「技術發展」和「長壽科學」的朋友們,也推薦給想要掌握未來趨勢的朋友們,這本書一定能夠滿足你。
megapx
Like
97
Comment
Save

《疲勞世代》心得|5 個練習,在疲勞世代中緩解疲勞

https://evolvingvillage.com/tired-generation/ https://evolvingvillage.com ​ ▋《疲勞世代》在說什麼? ​ 《疲勞世代》主要在談「如何擺脫現代生活中的疲勞感」,並提供科學化的方法幫助我們緩解疲勞。 ​ 整本書最讓我讚賞的地方,是它將抽象的「疲勞感」問題系統化,並提供科學化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只叫你靠意志力硬撐。這些方法都是經過實證研究支持的,能有效幫助讀者擺脫疲勞,重獲活力與專注力。 ​ 《疲勞世代》精準地點出了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問題,問題例如:注意力常常被浪費、大腦常常短路、飲食不當導致疲勞、明明什麼都沒做卻感覺很累,以及愈睡愈累的困境。 ​ 作者強調,如果你長期感到疲勞,且下定決心要改善的話,那麼你需要從「多個維度」入手,也就是需要管理注意力、減少內耗、優化飲食、科學運動、改善睡眠品質,以及培養持續的意志力。而作者也為此引用了多位專家的研究與方法,例如「ABCDE 情緒管理法」、「SMART 目標設定」、「飲食 GI 值控制」等等。 ​ 《疲勞世代》的作者是伊沙貝,他是一位對岸的諮商心理師、身心療愈導師,同時也是一位心理專欄作家。他致力於將心理學帶入日常生活之中,讓每個人找到自我療癒的資源,成為自己的心理療癒師。 ​ 《疲勞世代》這本書的每章內容結構是這樣的,作者首先解釋造成你疲勞的科學原因,解釋結束後,她會搬出工具箱,箱裡有大量的工具(解決方法),而這些工具肯定有適合你的。看你覺得哪個工具對自己有效,就拿來實做看看。 ​ ▋1. 緩解焦慮情緒 ​ 為什麼為產生焦慮感?《疲勞世代》指出,產生焦慮感的原因在於「兩個自己在打架」,一個是理想中完美的自己,另一個是永遠沒辦法行動的自己,這兩個自己就像是兩匹朝相反方向拖拉的馬,不停地拉扯。持續拉扯,焦慮感油然而生。 ​ 例如你覺得最近自己變胖,總有一個聲音說,去健身吧,練出魔鬼身材。但另一個聲音說,算了吧,為什麼要這麼累?開心就好。結果,肥也沒減,飯也沒吃好,焦慮感就出現了,而這份焦慮感又會反過來讓你遲遲不行動,於是展開了負面循環。 ​ 為了緩解焦慮情緒,作者在書中提到非常多工具,其中我最喜歡心理學家 Albert Ellis 所提出的「情緒的 ABCDE 理論」。 ​ A:Activating Event 誘發事件(前因) ​ B:Belief 信念與認知 ​ C:Consequence 產生的情緒或行為(結果) ​ D:Disputing 質疑原本的信念 ​ E:Effect 效果 ​ 以剛剛提到的減肥焦慮作為例子。當某人遇到誘發事件(A),如看到鏡子裡的自己,他形成了一個信念(B):「我一定要瘦下來才能感到快樂和自信」。這個信念直接導致了情緒和行為後果(C):感到焦慮和苦惱。 ​ 然而,改變始於質疑環節(D),這時他開始思考原本的信念,並問自己:「真的是瘦下來才能感到快樂和自信嗎?會不會還有其他方法能感到快樂和自信呢?」透過這樣的思考,他發現自己不一定非得瘦下來才能感到快樂和自信。最終達成效果(E):他能從其他方面感到快樂和自信,於是焦慮、內耗的情緒慢慢消退了。 ​ 以上例子,展示了如何運用 ABCDE 模型來識別、質疑和改變原本的信念,從而改善情緒狀態。 ​ ▋2. 緩解大腦疲勞 ​ 現代人做的工作大多是「腦力工作」,當動腦動累了,大腦就會產生疲勞感。以科學角度來解釋,當我們因為動腦而感到壓力時,身體會分泌皮質醇,它會搶走大腦的能量來源(葡萄糖),並破壞大腦神經元,進而影響神經元的正常運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疲勞。 ​ 《疲勞世代》提到很多種緩解大腦疲勞的方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種是冥想。作者指出,冥想是最簡單、最實用的大腦充電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身心療癒領域。Google 公司甚至為員工提供冥想培訓,哈佛商學院的領導力課程也加入冥想。比爾・蓋茲說:「冥想是非常好的工具,可以提高我的專注力,可以幫助我從繁雜的思緒中抽離出來,刪繁就簡。」 ​ 冥想的具體方法,就是坐在地板上、閉上雙眼、關注呼吸,如果發現思緒飄走了,再轉回來即可,一天做 10 分鐘。如果思緒轉不回來的話,也沒關係,至少你閉眼休息 10 分鐘了,已經成功緩解大腦的部分疲勞。閉眼能阻擋外界大量資訊,從而保護大腦不受干擾。 ​ 除了冥想之外,我還在《理想生活指南圖鑑》讀到一種特別的緩解大腦疲勞方法——吃炸雞(胸)。大家可能會覺得炸雞是一種不健康的食物,要盡量避免。但是,炸雞所使用的雞胸肉(雞翅膀所連接的肌肉),富含一種叫「咪唑二肽」(Imidapeptide)的氨基酸,它可以有效分解造成你疲勞的活性氧。 ​ (延伸閱讀:《理想生活指南圖鑑》心得|5 個幫助你過上理想生活的科學方法) ​ 你可能會覺得,既然緩解疲勞要吃雞胸,那可以吃水煮的呀,油炸的很不健康欸!很抱歉,咪唑二肽是水溶性物質,意思是它溶於水,如果你用「煮」或「蒸」的方式料理雞胸肉的話,咪唑二肽會溶於水中而喪失營養價值。然而,「炸」或「烤」的方式則不會讓咪唑二肽流失掉,尤其是炸雞的麵衣會鎖住肉汁,更能攝取到完整的咪唑二肽。 ​ ▋3. 吃對食物 ​ 本來早上工作時還挺有精神的,工作進度超出預期;但沒想到吃完午餐後,疲勞感竄滿全身,下午直接精神不濟,無法完成工作進度。我想這應該是很多上班族的寫照,連我自己也不例外。 ​ 《疲勞世代》一書指出,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你午餐的主食沒有吃對食物。那麼何謂「對的食物」、「錯的食物」?對的食物,指的是「複合碳水化合物」;錯的食物,指的是「簡單碳水複合物」。 ​ 複合碳水化合物,提升血糖的速度較慢;簡單碳水複合物,提升血糖的速度較快。而提升血糖速度快者,就會發生血糖波動,進而降低食慾素(又稱促醒素),讓你感到疲勞、想睡覺。所以,午餐吃簡單碳水複合物,比如紫米、白飯、馬鈴薯等等,就會造成你下午想睏;午餐吃複合碳水複合物則反之。 ​ 除了主食之外,配菜也很重要,同樣也有提升血糖速度快慢之分。1981 年,美國多倫多大學營養學教授 David Jenkins 提出了「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概念,也就是食物對增加血糖速度快慢的影響力。低 GI 食物(<55),也就是提升血糖速度較慢的食物;高 GI 食物(>70),也就是提升血糖速度較快的食物。所以,我們午餐要盡量選擇低 GI 食物,以維持下午的精神。 ​ 《疲勞世代》裡有一張表格,說明哪些食物屬於低 GI 食物,這裡我列出幾個常見的:糙米、燕麥、全麥麵包、鮪魚、牛肉、雞肉、沙丁魚、韭菜、洋蔥、番茄、小黃瓜、低脂牛奶、優酪乳、香蕉、木瓜、草莓。你可以從這些食物中發現,它們幾乎都是「低加工」和「高纖維含量」的食物。 ​ 作者還提到,在水果的選擇上,可以選擇沒那麼熟的水果,因為未熟透的水果的 GI 值比熟透的還要低。另外,草莓等漿果類水果通常 GI 值較低。 ​ ▋4. 學會好好睡覺 ​ 《疲勞世代》提到,現代人睡不好或失眠的機率愈來愈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把「睏」和「床」連結在一起,而是把「清醒」和「床」連結在一起。 ​ 如果你在大學修過基礎心理學,那你一定聽過帕夫洛夫的狗。1890 年代,俄國生理學家伊凡.帕夫洛夫(Ivan Pavlov)做了一項非常有名的實驗——研究狗流口水。只要看到肉,帕夫洛夫的狗就會流口水。這一點也不奇怪,我看到牛排我也會流口水。但有趣的是,帕夫洛夫開始在每次餵肉的時候搖鈴鐺,這樣的行為重複幾次之後,狗狗只要聽到鈴響,就會興奮地流口水,即使帕夫洛夫還沒有把肉端出來。 ​ 睡不好的我們,就像是帕夫洛夫的狗,天生就會受到制約——在這樣的過程中,狗的大腦學到鈴聲和肉總是一起出現,那麼,聽到鈴聲就可以期待有肉吃。對於睡不好的人來說,床就是鈴聲,而你躺在床上睡不著的清醒感覺就是肉。所以一旦我們上床,感覺到的不是睡意(睏),而是清醒。你,錯把「清醒」和「床」連結在一起。 ​ 以下三個案例,都說明了你把「清醒」和「床」連結在一起。第一,晚上坐在沙發上差點睡著,但真的上床之後,卻好像啟動大腦中的開關,突然間整個人無比清醒;第二,沙發、汽車後座、飯店、別人家,在這些地方你都睡得很好,但在自己的床上就不行;第三,想到要上床你就怕,或是接近上床時間,就開始認定自己又準備要失眠。 ​ 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重新建立一個認知——床,只用來睡覺,不做其他事。所以,具體做法就是不在床上滑手機、追劇、吃東西。 ​ ▋5. 做有累積性的事 ​ 在消除疲勞方法上,我有個屬於自己的觀點,非關《疲勞世代》提到的。這個觀點是,盡量做有累積性的事。 ​ 什麼是有累積性的事?就是當你完成這件事情時,你所獲得的回報是會累積的,也就是完成第一次,你的回報是 1 塊錢;完成第二次,回報是 2 塊錢;完成第三次,回報是 3 塊錢。有點像是複利的概念。 ​ 如果你長期把注意力都投資在有累積性的事上,那麼你就不會感到那麼疲勞,反而還會愈做愈嗨。你想,當你早上起床想到今天要做的事很有累積性,而得到的回報也愈來愈多的時候,你的興奮感肯定會遠遠大於疲勞感。 ​ 那麼,哪些事情是屬於有累積性的呢?在我的認知中,「經營網站」和「運動」這兩件事就很有累積性。 ​ 經營網站的累積性是這樣的,每當你發佈一篇文章,登上 Google 某關鍵字首頁時,這篇文章就能恆久地為你帶來流量。當你發佈第二篇、第三篇…直到第十篇,此時你獲得的每日流量就會是這十篇的總和。你累積愈多篇文章,你的每日流量就愈多。 ​ 相反地,經營社群平台比如 FB、IG、Threads 就沒那麼有累積性,因為文章一發佈出去後,就會被平台上的新文章給蓋過去,流量無法累積。為了要從社群平台上獲得流量,你只能一直發文、一直想題材、一直想梗,這樣能不疲勞嗎? ​ 另一件有累積性的事情是運動。我每週都會跑個兩到三次的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它可以有效提升「最大攝氧量」(VO2 max)。VO2 max 數值愈高,就愈能夠降低死亡風險。然而,VO2 max 沒那麼容易下降,就算一週沒有運動,數值還是可以維持。所以,運動是很有累積性的。 ​ 為了不讓自己感到疲勞、不讓自己每天做重複且低效的事,專注於有累積性的事是很必要的。 ​ ▋寫在最後 ​ 《疲勞世代》算是一本解決疲勞感的實戰操作手冊,給的方法極多,且皆有科學論證的支持,絕對不是在講空話。 ​ 我從這本書中學到最多的,就是「飲食 GI 值控制」。我一直都知道吃不對的東西會導致升糖過快,導致想睡,但我不知道哪些食物屬於低 GI、哪些屬於高 GI,所以每到中午都是胡亂吃一通,反正價格便宜、能吃飽就好了嘛,哪管那麼多。但讀完這本,我就知道哪些食物該避免,且在飲食的選擇上更有意識。 ​ 最後,推薦《疲勞世代》給所有長期感到疲勞的朋友們,這本書裡的解方多到你滿意,且可操作性高,不會太難。當然,如果你是那種隨時都很有精神、很亢奮、不知疲勞為何物的熱血青年,那麼這本書你可以略過。
megapx
Like
88
Comment
Save

《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心得|5 個認知,幫助你重拾閱讀動力

https://evolvingvillage.com/brain-reading-way/ https://evolvingvillage.com ​ ▋《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在說什麼? ​ 《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是一本在談「閱讀如何影響大腦運作」的書,並提供有效的讀書方法,以提升學習效率。既然談到了大腦,那麼內容就會出現腦科學知識,所以是一本相當有科學性、有說服力的書。 ​ 整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篇幅,是閱讀對我們的七大好處。而每個好處都有科學解釋,讀起來踏實、不空泛,這正是我們需要的閱讀法書籍。除了閱讀的好處之外,作者也談到了「大腦喜歡的閱讀方法」和「AI 時代下我們仍須閱讀的原因」。 ​ 《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的作者是茂木健一郎,他是一位日本知名腦科學家,也是索尼電腦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並擔任多個行業團體的理事和顧問,活躍於多個領域。他還著有《腦的應用科學》、《最高選擇法》和《IKIGAI‧生之意義》等書。 ​ 在這篇心得中,我會分享「書中的一個讀書法」、「我對用 AI 閱讀的看法」,以及「3 個閱讀的好處」。 ​ ▋1. 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同時讀多本書 ​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很多個「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其中最讓我著迷,且自己也在使用的方法,就是同時閱讀多本書。 ​ 作者表示,比起一本接著一本的直線式閱讀,同時閱讀多本書更容易讓大腦感到輕鬆,也更容易養成閱讀習慣。直線式閱讀是一次只讀一本書,這本讀完了才讀下一本,我相信這是大部分人的閱讀方法,也是學校推崇的方法(老師會說這麼做的才是乖小孩)。但問題是,如果你正在讀的這本書很枯燥乏味怎麼辦?難道你要把它硬嗑完才讀下一本嗎? ​ 我老實跟你說,這麼做只會增加你對閱讀的仇恨而已,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本硬書丟到一旁,直接換讀下一本,如果下一本還是讓你感到無趣的話,那就再換下下一本,直到你讀到提的起興趣的書。快樂地讀了幾頁之後,大腦就不會這麼抗拒了,此時你又可以切回去讀硬書。這,就是同時讀多本書的閱讀方法。 ​ 雖然作者沒明說,但我認為這個方法僅適用於「主題閱讀」,也就是同時閱讀多本主題類似的書,並列舉出這些書的相關處和相異處。《如何閱讀一本書》對主題閱讀有更深層的解釋和操作步驟。 ​ (延伸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心得|掌握閱讀四層次,學會如何閱讀一本書) ​ 茂木健一郎還提到,同時閱讀多本書可以獲得各種不同的觀點,也許這本書提出 A 觀點,另一本書提出 B 觀點,那麼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比較 A 和 B,最後產出自己的 C 觀點。除了得到屬於自己的觀點之外,這也是個培養自己判斷力的過程。 ​ ▋2. 用 AI 讀書的限制 ​ 《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一書裡其實並沒有討論與「用 AI 讀書」相關的話題,只有談到「用 AI 寫作」(結論是靠自己的腦袋寫才會快樂踏實)。但在現今的社群上,仍會看到有人鼓吹用 AI 快速總結一本書(電子書),然後直接吸收 AI 整理給你的精華就好,完全不需要自己花時間讀。這樣的讀書效果真的好嗎?我跟你講,效果絕對差,以下跟你分享我的理由。 ​ 我反對用 AI 讀書的理由是,無法長期記住知識。如果一個人只讀了 ChatGPT 濃縮後的知識,那麼他很快就會把知識給遺忘,因為他的腦中沒有發生化學反應。 ​ 當我們用雙眼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眼睛的視紫質會將眼前的的文字轉化成電子(信號),電子會被送入腦中,然後刺激相關的神經元。被刺激的神經元會與其他神經元進行連結,進而形成神經連結。當你不斷地閱讀,神經連結就會愈多、愈強,這更能使你記住書中知識。 ​ 以上過程,就是當你在閱讀時,大腦發生的化學反應。一切的一切,都始於電子的轉移,這是所有化學反應的根本。 ​ 你可能想問,「只讀 ChatGPT 濃縮後的知識」和「用雙眼細品一本書」的差別究竟是什麼?差別在於有無擁抱脈絡。前者忽略脈絡,只記結論;後者擁抱脈絡,理解結論。具體來說,脈絡又是什麼?脈絡是由數個元素組合而成,這些元素可以是故事、觀點、案例、證據等等,也就是一本書的所有文字。 ​ 所以當你細品完一本書,你等於理解了所有脈絡,等於理解了前因後果,等於有了完整的世界觀,你很難忘記書裡的知識。比如你認真讀完了《與成功有約》,你將能完全理解 Stephen Covey 為什麼會提出那七個習慣,而且你還能把七個習慣記在心裡許久;但如果你用 ChatGPT 讀《與成功有約》,你會直覺地把那七個習慣硬背下來,但你完全不理解七個習慣的由來與前因後果,時間久了,就忘了。 ​ 問題來了,長時間記住一項知識能幹嘛?我的答案是產生新知識。只要知識還留在腦中,它就有發生化學反應的可能。當你讀了新的文字,新文字會與原本腦內的知識發生反應,形成新的產物,這個產物我叫他靈感,也就是新知識。 ​ ▋3. 閱讀可以預防失智症 ​ 閱讀,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這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有興趣者可以閱讀這篇論文。 ​ 2013 年,美國拉什大學(Rush University)醫學中心研究團隊針對 294 名高齡人士(55 歲以上)進行研究,這些受試者在死亡之前的平均 5.8 年的期間,每年均進行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測試。同時,也詢問他們是否有從事刺激大腦的活動,例如:閱讀、欣賞音樂、寫作、下棋、看戲劇、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與孩子玩耍等。 ​ 結果顯示,這些刺激大腦的活動,有助於抑制高齡人士的記憶力和思考力的衰退。特別是那些在人生後半經常進行閱讀等知識活動的人,與一般人相比,他們認知能力的下降被限制在 32%,不會再下降更多。相反的,那些幾乎不從事刺激大腦活動的人,與一般人相比,認知力能下降的速度快 48%。 ​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還在受試者死後進行了腦部解剖,以檢查是否有失智症的跡象。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是腦內會累積過多的 β 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但從事腦部刺激活動的人相較於那些不進行此類活動的人,腦部異常情況較少。 ​ 總結來說,閱讀可以降低你患上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即使你在年輕時期完全沒有閱讀習慣、沒讀過幾本書,但到了老年才開始閱讀一樣也有幫助。不管何時開始,閱讀對於認知健康都有正面助益。 ​ 讀完這項研究後,我也要力勸家裡的長輩多閱讀了。 ​ ▋4. 閱讀可以增強學習能力 ​ 閱讀,可以增強一個人的學習能力。這是統計數據得出的結果,有興趣者可以閱讀這篇論文。 ​ 2018 年,學術期刊《社會科學研究》(Social Science Research)發表了一項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美國內華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所進行,與書籍相關的有趣調查結果。他們分析了 2011 年至 2015 年間,針對 31 個國家和地區、年齡在 25 至 65 歲的 16 萬人進行的「國際成人能力調查」的數據。 ​ 結果顯示,「16 歲時,家中紙本書籍的數量,與成年後的讀寫能力、數學基礎知識,以及 IT 技能的高低成正比。」研究數據分析後,研究者們指出:「在孩童時期接觸家中的紙本書籍,能提升終身受用的認知能力。」 ​ 在調查中,問及受試者在 16 歲時,家中有多少本書,之後讓他們接受閱讀寫作能力、數學和資訊與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測試。結果發現,在幾乎沒有書籍的家庭中成長的人,他們的閱讀和數學能力,通常低於平均水準。然而,家中擁有較多書籍的人在測試中的表現更好,如果家中有大約 80 本書,測試成績會是平均水準。不過,當書籍數量達到 350 本以上時,書籍數量與測試結果之間的比例關係就不再那麼明顯。 ​ 除此之外,調查顯示,即使最高學歷未達高中畢業,成長於有大量書籍的家庭者,成年後的讀寫能力、數學能力及 IT 技能,與成長於幾乎沒有書籍的家庭中的大學畢業生,達到相同的水準。意思是,即使你不是高學歷,但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有廣泛閱讀並自我學習的話,你的能力也能與高學歷者一樣。 ​ 研究人員對於這項研究的解釋是,榜樣很重要。家裡有多本書籍,就代表父母平時也是喜愛讀書和學習,而小孩會被父母影響,他們會認為「在每個家庭,大人都是這樣學習的」,所以小孩就會產生「我也要看書自我學習」的想法。於是,這樣的小孩就擁有了較強的學習能力。 ​ ▋5. 閱讀可以提升專注力 ​ 閱讀,可以提升我們的專注力。 ​ 說一個人有很高的專注力,指的是他即使在噪音環境中仍能專心做一件事而不受干擾。就像是老和尚坐禪,即使寺廟外雷聲隆隆、大雨傾盆,他仍能專心入定,內心絲毫不受影響。 ​ 在現代,因為智慧型手機過度普及,導致每個人都無法長時間保持專注力(工作到一半就忍不住回訊息、逛網拍)。時間久了,就會發現自己的專注力比以前下降許多,根本無法做到「老和尚坐禪」的境界。但是,腦科學告訴我們可以透過閱讀來提升專注力。 ​ 大腦的顳葉前側,有一個叫「腦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的區域,這是控制專注力時使用的迴路,可以說是大腦的指揮塔,也與智商(IQ)有相當大的關聯。當我們專注於閱讀時,DLPFC 就會處於活躍狀態。要鍛鍊這個部位、提升專注力,關鍵就在於閱讀稍微困難的書籍。 ​ 如果你精通腦科學,那麼腦科學書籍對你來說過於簡單,讀它並不會提升專注力;如果你對於長壽科學較不熟悉,這類書籍你讀起來有點吃力,那麼讀它就可以提升專注力。 ​ 所以,拿起一本稍難的書來閱讀吧,一頭栽進去這本書的世界裡,你的專注力就能有所提升。 ​ ▋寫在最後 ​ 我非常喜歡《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這本書,滿分 10 分,我給 10 分。原因是作者在書中引用了極多個科學研究和統計數據,這大大提升了整本書的說服力。另外,閱讀法書籍我讀了至少有 20 本,但是就只有這本特別追求科學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閱讀法。 ​ 我喜歡這本書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可以幫我的部落格文章補充更多內容,讓文章變的更完整。我的部落格文章有個分類是「閱讀系列文」,裡面有各種與閱讀教學、推廣閱讀有關的文章,文章例如《閱讀的 N 個科學好處》、《何時閱讀最好》和《如何靜下心讀書》等等。而《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有很多我需要的研究和數據,可以用來給我的部落格文章鍍金。 ​ 最後,我極力推薦《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注意喔,是極力推薦)給所有想開始閱讀但又沒動力閱讀的朋友們,也極力推薦給想知道更多正確讀書法的朋友們。我打包票,這本書絕對能滿足你。
megapx
Like
97
Comment
4

People also search for

《最強工作術》心得|學會 5 招職場戰術,高機率試用期轉正

https://evolvingvillage.com/career-high/ https://evolvingvillage.com ​ ▋《最強工作術》在說什麼? ​ 《最強工作術》是一本幫助你在職場上過的更順遂的書,內容適合求職者、在職者、想升職者閱讀。 ​ 這本書的脈絡雖長但完整,從面試期、試用期、上任期到管理期(升主管)的為人處事方法全都列出來跟你說清楚獎明白,可以說是一本相當完整的職場攻略指南。 ​ 我認為整本書最精華、最實用的部分是「試用期」。因為現代人無法做一個工作做的長久,一言不合就離職,直接找下一個新工作,所以現代人的一生肯定會遇上多次試用期。而這篇心得也會著重分享「試用期」的篇幅。 ​ 《最強工作術》的作者是徐婉益,她是對岸的一位高階主管教練、總裁董事會顧問、國際註冊高級引導師、Meta-Coach 協會(MCF)ACC 級教練、國際 NLP 高級導師、4D 領導力認證培訓師。 ​ 接下來,我會分享書中「試用期」的 5 個攻略,幫助你以菜鳥的身分快速融入新公司、新團隊。 ​ ▋1. 做主管要你做的,不是你自己想做的 ​ 剛入職場的新人,總偏好做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工作內容,每天做、孜孜不倦地做,總感覺自己很有生產力,肯定會受到主管的青睞。殊不知,你做的工作都不是老闆所期望的,老闆期望你先完成對公司較重要的工作 A,但你卻對著工作 B 埋頭苦幹,還幹的笑嗨嗨。此時老闆肯定對你翻了好幾個白眼啊。 ​ 那要怎麼知道老闆、主管期望自己做什麼?《最強工作術》教我們,你要先判斷主管的風格類型,如此才知道他重視什麼。 ​ 作者在書中列出了 4 種主管類型:重視軟能力者、重視硬實力者、重視人際關係者,以及重視效率和規則者。 ​ 世界上的主管不外乎就這些種類,你就看你主管重視哪一類,然後做相對應的事就好。例如重視人際關係的,你就要在團隊裡表現的很有團隊精神、不吵架、有包容心,總之就是要避免人際衝突,如此就能獲得賞識;相對地,即便你能力不錯,可以僅憑一人之力就把案子完成,那麼你的能力就會在主管心中大打折扣。 ​ 這就是一種入境隨俗的概念,即便你知道自己的做法更有效、更能幫助到公司(但與主管重視的不符),你也要把你的理想往肚裡吞。記住,我們只是個社畜、打工人、小螺絲釘,我們要看懂局勢,只打順風局,不要跟自己的薪水過不去。 ​ ▋2. 聆聽,是最強的刷存在感招式 ​ 《最強工作術》提到,在新工作環境中,我們為了刷存在感(得到賞識),總是積極主動地獻言獻策,所有工作都搶著幹;又或是為了團隊犧牲個人利益,總是以大局為重,毫不計較個人得失。作者說,這樣太傻了,會把自己累死,我們必須要以較有效率的方式刷存在感,這個方式叫「聆聽」。因為要收穫他人關注的訣竅,就在於先理解對方,而有效聆聽是理解的基礎。 ​ 那要如何聆聽,才能讓對方最大化地覺得自己很能理解他?作者表示,姿勢很重要,也就是你的頭要擺正、眼睛要直視對方、身體要向前傾、腳尖要一致對著對方。這些雖然聽上去是基本禮儀,但很多人就是不懂,所以作者特此提醒。 ​ 頭一定要擺正,不能搖頭晃腦,顯的過於隨意;眼睛直視對方,是為了觀察對方在溝通時的反應,以便及時給予回饋;身體微微前傾,這個動作代表你已做好全身心投入這場溝通的準備;腳尖一致,是為了減少面對面溝通的壓迫感,讓氣氛更輕鬆。 ​ 當然,你的肢體語言也相當重要,如果在溝通時扭著身體坐,即上半身朝向對方,但下半身朝著其他方向,這就是不尊重人的肢體語言,表示你在溝通過程中「口是心非」。還有另一個常見的不尊重對方的肢體語言,是雙手抱胸,因為這是防禦姿態,會顯的你沒有很想要與對方溝通的樣子。 ​ 你可能認為這些都是基礎中的基礎,但我們在職場上常常會忘記這些基本工,可能就會不小心讓對方不舒服。這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畢竟你是試用期新人,總要表現的乖一點嘛。 ​ ▋3. 如何與同事建立信任? ​ 《最強工作術》提到,聆聽與溝通,是與同事建立信任的最強且最簡單的方法,聆聽的部分在前文有提到,這裡主要講溝通。 ​ 作者特別強調,溝通時有兩件事不要做,不要提封閉式問題、不要急著採取行動。這裡我特別想分享前者。 ​ 封閉式問題例如「你喜歡電影嗎?」「貴公司使用的系統是 A、B、C 哪一個?」這樣的問題都是事先限制答案選項。「你喜歡電影嗎?」對方只能回答喜歡或不喜歡;「貴公司使用的系統是 A、B、C 哪一個?」對方只能回答 ABC 其中一個。而問這樣的問題沒有辦法擴展對話,很容易就冷場,無法深入溝通、取得信任。 ​ 相反,我們要多提開放式問題。開放式問題例如「你覺得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計畫進行的不順利?」「你覺得這項工作要面對什麼樣的課題?」簡單來說,開放式問題就是問對方 5W1H(何時、何地、誰、什麼、為何、如何),問這樣的問題有助於雙方擴展話題、得到更多資訊、更加瞭解對方、容易產生新發想,於是就一直聊下去。 ​ 關於這類型的溝通、聊天、說話,我推薦你閱讀《最強說話術》,這本書中分享了 40 個實用說話技巧。 ​ (延伸閱讀:《最強說話術》心得|5 個讓溝通更順暢的說話技巧) ​ 其實「多提開放式問題」不只可以用在職場溝通上,與親人、戀人聊天都可以用上,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延續溝通過程,以更理解對方,同時也讓對方感到我們的用心,而不是敷衍地隨便問問。 ​ ▋4. 接到麻煩的任務怎麼辦? ​ 作者提到,當你試用期滿,轉正在即,一路過關斬將後馬上要贏來最終的挑戰。此時,你往往會被要求解決團隊中的難題。這幾乎是人見人怕的燙手山芋,連團隊中的老員工也對此倍感頭痛。 ​ 不要不信,真的就是會遇到這種挑戰,因為團隊通常都很喜歡讓新員工嘗試解決積弊已久的難題。讓新員工解決的原因,是他們會以新的思維來處理難題,而不是像老員工一樣用舊思維,也許這能夠為團隊解決難題,帶來轉機。 ​ 如果菜鳥如我們真的碰上了,書中提到,你可以動用所有同事的集體智慧來解決難題,也就是召集同事們開會,討論解決方案,具體步驟如下。 ​ 第一步,靜默書寫,也就是要求所有人在紙上寫下自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第二步,提案總匯,公布各個方案,然後為它們分類;第三步,為方案們投票,也就是為方案的「投入成本」和「收益產出」打分數;第四步,行動計畫,找出總分最高的當作解決方案,開始行動。 ​ 最後就是期待這個方案能解決難題。阿如果解決不了的話也沒關係,因為這是大家選出來的方案,大家都有背鍋,所以不會顯的自己很無能。我覺得啦,這個方法本質上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把大家一起拖下水,一起坦傷害。反正,難題,歷史共業嘛,哪有這麼容易解決,明哲保身才是王道。開會投票什麼的就當演戲吧。 ​ ▋5. 如何找出團隊中的人才? ​ 《最強工作術》提到,在試用期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叫「代理制」。許多企業在聘任高階主管時都會在其職位加上「代理」二字,比如代理總經理。這類「代理制」的新員工只有在試用期結束,並被確認各項能力符合公司要求後,才能摘掉代理頭銜,擁有自主管理許可權。 ​ 為了讓公司認可你的管理能力,你必須把底下的團隊管理的紮紮實實,繳出亮眼成績單。而要繳出亮眼成績單前,你必須先為團隊中的員工分類,然後再各司其職。 ​ 作者表示,你可以透過三道問題來替員工分類。三道問題分別是,「本年度你為公司做的 3 個重要貢獻是什麼?」「明年你計畫的為公司做的 3 個重要貢獻是什麼?」「你如何規劃在公司的職業生涯?為此你做了哪些準備?」 ​ 第一道問題,主要是看他的貢獻是否是自己現階段所看重的;第二道問題,主要是看他的計畫是否有戰略性思維;第三道問題,主要是看他還有沒有意願在此繼續服務。 ​ 如果三道問題的回答皆是肯定的,那麼他就是鑽石員工(跟你是天作之合、最頂級的員工),通常有高的工作效率和品質,要多加利用;三道問題只有兩道是肯定的話,那就是其他類型員工,叫他們去打雜就好,這裡說的打雜是處理歷史共業問題,或現階段不太重要的創新。 ​ 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人適合的工作崗位不一樣,透過三道問題為他們精準分配工作,就等於是把團隊管理的紮紮實實,拿到亮眼成績單只是時間問題。這就像是我們在玩世紀帝國一樣,為了打爆對手,你大概率會叫村民去伐木,而不是與敵人開戰。 ​ ▋寫在最後 ​ 雖然我自己不是在傳統職場環境工作,但《最強工作術》裡提到的為人處事哲學、工作哲學也讓我感到很受用。尤其是「做主管要你做的,不是你自己想做的」的部分,這個概念可以外延到生活的各個面向,例如安撫對方時要說對方想聽的,而不是你自己想說的;再例如創業時要設計出市場需要的產品,而不是你自己覺得很棒的產品。 ​ 《最強工作術》這本書有個很大的優點,那就是內容非常結構化、非常有條有理。這本書清楚列出了攻略職場的 30 項工具,每項工具又仔細列出了使用方法、適用場景,以及以一般人的拙劣操作方法作為對比。這讓我在讀書的時候完全不會迷路,100% 知道自己在讀什麼。 ​ 雖然台灣書市的工作類、職場類書籍很多,但《最強工作術》以它優秀的結構化內容脫穎而出,非常適合想在短時間內熟悉職場攻略的人閱讀。 ​ 最後,推薦《最強工作術》給所有求職者、在職者、想升職者們閱讀,書中列舉出許多讓職場更順遂的方法,且方法都屬於較簡單、不需要門檻、偏軟技能的類型。這本「職場明燈」肯定能幫助到你。 ​ 關於與工作、職場相關的書籍,這裡可以推薦你幾本。如果你已工作到身心俱疲,想找點有共感的書籍的話,我推薦你閱讀《夠好的工作》;如果你想知道,從社會新鮮人到創業者在工作上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和思維的話,我推薦你閱讀《工作的本質》;如果你想學會如何聰明工作、如何與團隊協作,我推薦你閱讀《高績效心智》。 ​ (延伸閱讀:《夠好的工作》閱讀筆記|3 個你在工作中感到痛苦的具體原因與解法) ​ (延伸閱讀:《工作的本質》心得筆記|從社會新鮮人到創業者該有的 4 大思維) ​ (延伸閱讀:《高績效心智》閱讀筆記|3 個能夠提升你工作績效且幫助你自我成長的心態)
megapx
Like
100
3
Save

《掌控24小時》心得|5 個時段這樣做,完全掌控24小時!

https://evolvingvillage.com/24-hours-in-control/ https://evolvingvillage.com ​ ▋《掌控24小時》在說什麼? ​ 《掌控24小時》這本書談的不只是時間管理,還談了如何以心理學和其他科學方法幫助自己動起來,是一本很有科學性、有理有據的自我成長書。 ​ 整本書最打動我的一個道理是,「想要不拖延,就馬上做一個極微小的行動,小到不可能失敗的行動」,就因為不可能失敗,所以你會有動力一直做下去,直接克服拖延。 ​ 《掌控24小時》的內容結構相當工整,它把一整天分成 5 大時段,然後再跟你講每個時段要做什麼。5 大時段分別是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早晨要做能夠規劃的事情、上午要專注、中午要休息、下午要協作、晚上要投資。 ​ 《掌控24小時》的作者是尹慕言,她是對岸的一位工作輔導教練、國際教練聯合會國際認證教練、高管教練、人才與組織測評專家,並在職場效能提升、職場領導力提升方面有深度研究,目前致力於運用教練技術喚醒並推動個人、團隊和組織持續成長與發展。 ​ 接下來,我將跟你分享書中的 5 大時段,並摻雜一些我的個人經驗。 ​ ▋1. 規劃的早晨 ​ 「SMART 目標管理」非常適合用來規劃長期目標,而規劃這件事又在早上做最好,因為該時段是你整天腦袋最清楚的時段。 ​ SMART 目標管理法是由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 1954 年時提出,該方法的五項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高效對準目標,且把目標設定得更具體、好執行。 ​ SMART 五個英文字母個別代表的意義分別為 Specific 具體的;Measurable 可衡量的;Attainable 可實現的;Relevant 相關的;Time-bound 有時間限制的。其中我又對 S 和 R 有深刻印象。 ​ S 代表著設立具體的目標。假如我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個「博學多聞的人」,這個目標就有點空泛,並不具體。不具體就代表你找不到施力方向,不知道要朝哪裡努力。既然要成為一個博學多聞的人,那可以先從閱讀開始,所以目標可以改成「我要瘋狂閱讀」。但這還是不具體,可以再精修成「這個月內我要讀 10 本書」,你看,這是不是比之前的目標具體多了。 ​ R 代表著設立相關的目標。意思是問自己多次為什麼當初要設立這個目標,得到最後答案再檢查與原始目標有沒有關聯。比如我「想成為億萬富翁」,那我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想成為億萬富翁?」答案可能是「想過美好生活」,再問一次自己「為什麼想過美好生活?」答案可能是「想住好房、開好車」,而這個答案與原始目標「想成為億萬富翁」有高度相關,都跟「賺大錢」有關係,所以是個好目標。但如果問完自己一連串問題,最後得到的答案是「想隱居鄉野享受寧靜」,這答案就與原始目標「想成為億萬富翁」沒有相關,因此需要修正目標。 ​ ▋2. 專注的上午 ​ 上午是專注工作的絕佳時刻,但其實每個人的專注力高峰時段不盡相同,而一天中又有數個專注力高峰時段,需要自己透過記錄來確認。例如你今天早上 10 點、下午 3 點、晚上 7 點的專注力特別高,而中午 12 點的專注力特別低。 ​ 《掌控24小時》提到,人們在一天中的專注力起起伏伏、有高峰和低谷,這可以用「新起點效應」解釋。新起點效應,例如新年第一天、一個月的開始、每週的開始,或是生日。這些日子給我們帶來了與眾不同的體驗,幫助我們從日復一日的「嚼蠟」狀態中脫身,給我們注入新活力。每年 1 月 1 號健身房都爆滿,就是新起點效應的最佳案例。然而,在我們一天 24 小時內,也有幾個「新起點」時刻,也就是專注力高峰的時段。 ​ 書中一共列出 3 個可能的「新起點」時刻。 ​ 第一,小睡片刻後。 ​ 第二,切換狀態後,也就是裝水、上廁所、開完會、散步完後。 ​ 第三,開始某項任務的前後,任務剛開始和截止前,這兩個時刻會是你馬力最足的時刻。 ​ 把這些新起點整理起來,然後在這些時刻安排較重要的任務,其他時刻就安排沒那麼重要的。透過這樣的細微操作(分析專注力高峰和低谷),會使你的工作效率增加。當每個人都只會粗糙操作,而只有你一個人懂細微操作,你到底要怎麼輸? ​ ▋3. 修復的中午 ​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一書提到,在醒來的七個小時後,是最佳睡午覺時間,因為此時是你的「精神耗弱期」。比如我早上 5 點半起床,那麼最佳午睡時間就是中午 12 點半。午覺睡 10-20 分鐘就好,醒來後會明顯感受到警覺度和心智功能的提升(比如專注力)。睡超過半小時的話,醒來後會出現「睡眠惰性」的症狀,也就是頭昏昏、腦沉沉,整個人提不太起勁。 ​ (延伸閱讀:《什麼時候是好時候》閱讀筆記|讀完它,輕鬆成為生活駭客) ​ 知道什麼時候睡午覺後,接下來就要處理如何快速入睡的問題。 ​ 《掌控24小時》提出一種快速入睡的方法——2 分鐘熟睡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就曾為海軍飛行員開發了「2 分鐘熟睡法」。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躺在床上睡覺,還可以用於坐著睡覺(因為飛行員也是坐在椅子上完成這個訓練)。具體方法分為以下五步。 ​ 第一步:平躺下來或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坐好,全身保持放鬆狀態,閉上眼睛。放鬆你的臉部肌肉,包括舌頭、下巴以及眼睛周圍的肌肉。如果你感覺自己皺眉了,就要注意放鬆額頭的中央區域,同時,讓額頭和眼窩徹底放鬆。 ​ 第二步:盡可能地放低你的肩膀,伸展脖子,緩解它的緊張感,接著放鬆你一隻胳膊的大臂和小臂,然後再換另一隻。如果你很難放鬆胳膊,試著拉緊肌肉,然後放鬆下來,最後讓手和手腕都放鬆下來。 ​ 第三步:深呼吸,放鬆胸部,讓你的肺部有充滿空氣的感覺。 ​ 第四步:放鬆雙腿。先放鬆大腿,接著放鬆小腿,最後放鬆你的腳踝和腳。 ​ 第五步:放空大腦,幻想自己躺在一艘停在平靜海面上的小船裡,頭頂上有藍天和白雲,或是想像自己躺在如雲朵般溫暖、柔軟的毯子裡,放空10秒,就能順利入睡了。 ​ 作者提到,快速入睡的關鍵就在於「停止你腦中奔騰的思緒」,當身體放鬆且頭腦 10 秒內沒有任何活躍的想法時,你就能夠順利入睡。 ​ ▋4. 協作的下午 ​ 來到下午,你的頭腦可能已經亂成一團了,需要軍師指導。而你腦中的御三家,夢想家、實幹家、批評家可以幫助你整理思緒。 ​ 御三家這個概念來自於迪士尼,所以又稱「迪士尼策略」。華特・迪士尼之所以被稱為創意天才,得益於他經常使用這個策略。每當他產生一種新創意時,他就會在頭腦中扮演 3 個不同的角色,透過這 3 個不同角色的不同視角來逐步驗證,以找到實現創意最可行的解決方案,並真正實現它們。後來,國際頂級 NLP 大師 Robert Dilts 將這一策略開發成了教練工具,取名為「迪士尼策略」。 ​ 夢想家,就是負責提出各種夢想,也不需要顧慮它們能不能實現,夢想家只負責無限自由地暢想。在夢想家這裡,任何假設都被允許。 ​ 實幹家,負責實現夢想家設想的所有「不著邊際」的想像,模擬實現的過程,挖掘具體可行的行動路徑和實施步驟,想盡一切辦法將想像變為現實。 ​ 批評家,只與實幹家對話。批評家像一個智者,需要將實幹家沒有考慮到的所有現實因素提取出來,提出問題,再由實幹家論證其可行性。當然,批評家提出的批評和質疑多是圍繞如何真正實現夢想,而非進行攻擊和否定。 ​ 當然,實際上我們腦中並沒有這三個角色,我們不是人格分裂患者。迪士尼策略的意義是,告訴我們在做計畫時應該分步驟,每步驟只做一件事,可能這步專心提出夢想,下一步專心模擬實現過程。如果每步驟都混雜在一起的話,那麼腦力很快就枯竭了。就像寫作一樣,一邊寫一邊編輯非常累,但如果寫編分離就會輕鬆許多。 ​ ▋5. 投資的晚上 ​ 終於來到了一天之中的最後一個時段,這是個需要好好休息、不做消耗太多腦力事情的時段。《深度工作力》的作者 Carl Newport 就給自己設定了一條鐵律:每天 17:30 之後不工作。 ​ 他提出,我們的工作分為兩類:一類屬於「深度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單位時間內的效能最高,產出品質也最好;另一類則是「浮淺工作」,就是那種看起來很忙,但沒有什麼產出的工作。 ​ 基於這個概念,他把「堅持每天 17:30 之後不工作」的方法稱為固定日程生產力,並規定自己只能在固定時間段內工作,從而倒逼自己提高工作效能。在 3 年的時間裡,他除了在自己的工作中成就顯著,還發表了 20 多篇專業論文,出版了兩本暢銷書,贏得了兩個重要獎項。所以,晚上不工作不只是為了休息,還是為明天的自己養精蓄銳!這不就是投資嗎?投資明天的自己。 ​ 我自己也執行了類似於 Carl Newport 的概念。我把 17:00 後的時間視為「垃圾時間」,意思是在這時間後的產出幾乎都是垃圾,因為你的腦力早已被耗盡。既然是垃圾時間,那麼就得把這段時間壓縮地愈短愈好,所以我逼自己 20:00 就上床睡覺,把垃圾時間壓在 3 小時。其他 21 小時除了睡覺時間外,就是火力全開的「深度工作」模式。 ​ 3 小時的垃圾時間可以幹嘛?只要不做消耗太多腦力的事情就好,所以我會盡量選擇輸入,而不是輸出,例如看點明天要寫心得的書、聽說書節目,或是給明天要寫的文章擬好大綱。 ​ ▋寫在最後 ​ 我挺喜歡《掌控24小時》這本書,喜歡的原因是作者大量引經據典,她在需要的地方引用了一本大師的書,或是一篇經點的論文。這讓讀者讀起來相當踏實,不會覺得作者是在亂吹。除此之外,我讀完這本書後,待讀書單項目又增加了,一直有讀不完的書的感覺本身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 ​ 以上 5 個時段中,我最恪守的時段是晚上,這時要逼自己不能產出,要好好休息。就因為不能產出,很無聊,所以我都提早睡覺,8 點就睡了。這也間接讓我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 最後,推薦《掌控24小時》給所有對於自我成長有要求的朋友們,這本書肯定能滿足你。
megapx
Like
80
Comment
5

提升英文分數 自修還是評量

想讓高一生多練習題目、有效提升考試分數,會建議買龍騰英文A、B冊,還是月考王呢?第一本會不會教學部分太厚 比較複雜 / 題目偏少,或是第二本會不會題目偏少,請問會比較建議哪本 還是都買呢 謝謝大家,龍
Like
1
2
Save

《如何閱讀一本書》:掌握閱讀四層次,提升理解力的經典指南

https://evolvingvillage.com/how-to-read-a-book/ https://evolvingvillage.com 近半世紀以來,《如何閱讀一本書》一直是閱讀方法學的經典之作。這本由哲學家莫提默·艾德勒與編輯查理·范多倫合著的鉅作,自 1940 年首版後,於 1972 年大幅改版,至今仍影響深遠。書中將閱讀能力分為四個層次,為讀者提供了系統化的閱讀方法論。 艾德勒明確區分了「為獲取資訊」與「為增進理解」兩種閱讀目的。他認為,只有後者才需要掌握書中提出的進階閱讀技巧。閱讀的四個層次依序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是最基本的識字與理解能力,大多數人在小學階段就已掌握。檢視閱讀則要求在有限時間內快速瀏覽全書,判斷是否值得深入閱讀。分析閱讀是深入咀嚼書籍內容的階段,讀者需掌握辨識書籍類型、簡述主旨、列舉大綱等技巧。主題閱讀則要求閱讀多本主題相關的書籍,比較不同作者的觀點,最終形成自己的見解。 艾德勒強調,無論在哪個層次,讀者都應保持主動,不斷問自己四個問題:「這本書在說什麼」、「作者細部說了什麼」、「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這與你有什麼關係」。他也介紹了輔助閱讀的概念,即借助相關經驗、其他書籍、導論與摘要等外力來理解困難的書籍。 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籍,艾德勒提供了特定的閱讀策略。對於實用書,讀者應關注作者的目的和建議的方法;對於科普書,應調整心態,理解相關問題而非成為專家;對於歷史書,則應閱讀多本相關書籍,理解不同視角的歷史敘事。 儘管這本經典之作對閱讀方法的結構化貢獻巨大,但也不無缺點。許多讀者反映,書中過於琢磨細節,作者的表達方式常讓人需要反覆閱讀才能理解。 對於當代讀者而言,不妨先從近年出版的閱讀方法書入手,如《雪球速讀法》、《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等,掌握基礎閱讀技巧後,再決定是否深入這本閱讀學的經典著作。無論如何,艾德勒與范多倫的貢獻在於系統化整理了閱讀的層次與方法,為後世讀者留下了寶貴的閱讀指南。 若你對《如何閱讀一本書》感興趣,歡迎來到我的個人網站進化村,閱讀該本書的完整書評,也歡迎你閱讀其他本書的書評,總有一本書能打動你。
megapx
Like
99
Comment
3

#多益 多益閱讀卡關,該如何提升專注力?

📚 多益閱讀卡關,想請教如何提升專注力 🧠,大家好,我的多益成績剛出來了,說實話…還蠻沮喪的😔,在準備多益的過程中,我其實已經很努力了,刷了刷刷庫上好幾百題的題目,也寫過幾回模擬考,但因為注意力集中的
Like
14
15
40
thumbnail

在 30 天內改變現狀,吸引理想生活?

很多人聽過吸引力法則,卻覺得「許願」後沒什麼改變。其實,顯化不只是想,而是透過具體的方法,讓思維、行動與結果對齊,讓機會自然而然出現。87% 的人發現,在 30 天內持續使用顯化練習,生活發生了意想不
Like
85
Comment
3

總覺得家裡的氣氛不太對?可能需要能量清理!

有時候,一回到家就感到疲憊、情緒低落,甚至沒來由地心情不好,這可能不只是壓力太大,而是空間裡累積了太多負能量。環境的能量會影響人的狀態,當能量流動不順,睡眠品質、情緒甚至運勢都可能受到影響。86% 的
Like
4
4
2

如何提升直覺,做出更好的選擇?

有時候,面對選擇時,內心會有一個「直覺」,但往往因為害怕做錯決定,最後還是選擇用理性分析,結果卻不如預期。這種「直覺」不是巧合,而是內在更深層的智慧在運作。研究顯示,透過高我連結的練習,79% 的人更
Like
1
Comment
Save

茉莉凱拉🕊️大眾占卜|萬事俱備我還欠哪道東風?

茉莉凱拉🕊️大眾占卜|萬事俱備我還欠哪道東風? 🔮占卜前請靜下心來,想著你心中的問題or對象,憑直覺選擇一張最有感應的牌(ꈍᴗꈍ) ​ ✨連結🔗占卜能量步驟✨ ​ ➀ 追蹤 茉莉凱拉 ➁ 點個愛心( ˘ ³˘)♥ ➂ 在留言區告訴我你選的牌🃏 ➃ 繼續👇🏻查看含建議完整解答(ꈍᴗꈍ) ✨ 每日更新👉🏻立即解答 ✨ 大眾占卜不一定能對應個人狀況參考即可哦 ✨ 歡迎追蹤+留言+收藏+愛心( ˘ ³˘)♥支持凱拉 ✨ 更多占卜主題都在IG中(ꈍᴗꈍ) https://www.instagram.com/jasmine.kyra_tarot ✨ 個人問題可預約一對一專屬占卜 ✨ 另可預約生命靈數解盤、流年、合盤 https://linktr.ee/Jasmine.kyra_tarot ———⟢解析開始⟣——— 解析 Ⓐ 「你已經走了好遠」 「但心裡的缺口還沒有填滿」 你已經走到了人生中某個圓滿的階段,甚至擁有穩定的環境、良好的關係或理想中的成就。但你內心仍然感到缺乏某種關鍵元素,可能是情感上的滿足感、內在的安定,或是更深層的自我認同。即使你周圍的一切看似美好,內心仍然有一個尚未填補的缺口,使你覺得自己尚未真正達成「圓滿」。 其實問題點在於你將滿足感寄託在外在的成就與關係上,而忽略了內心的真正需求,你在意他人對你的評價,期待某個人的肯定,這讓你遲遲無法跨越最後一道門檻。當你過度專注於「表面的圓滿」,就容易忽略真正讓你快樂的核心要素。你的心靈渴望某種更深的連結,例如與家人、愛人、朋友建立更誠摯的情感交流,或是找到一個真正讓你感到歸屬的地方。這並不是簡單的物質或外在條件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你真正聆聽內在的聲音,去了解自己究竟缺少的是什麼。 建議: 現在的你並不是缺少外在條件,而是內在的情感與精神需求尚未被真正滿足。試著放慢腳步,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如果你的內心仍有遺憾,或許需要花時間去修復那些尚未解決的情感問題,例如與家人的關係,或者過去未完成的夢想。學會專注於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外界的期待,這將幫助你找到真正的「東風」。 ——⟢⟣—— 解析 Ⓑ 「你的努力是值得的」 「但還差最後的認可與肯定」 你的能力與實力已經被展現出來,並且受到一定的認可。不過你仍在等待某個重要的機會,或是更高層次的突破,來確保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你現在已經投入了相當的時間與心血,但仍覺得自己需要更明確的成果,才能真正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目標。 而你的問題點來自於對自己的要求過高,或是總覺得還有更好的選擇。其實你已經掌握了基礎的能力,並且有良好的發展趨勢,你只是需要某些外部的支持,例如導師的指導、團隊的合作,或是更好的機會來證明自己。如果你一直覺得自己尚未準備好,那可能是因為你過於苛求完美,忽略了當下已經足夠的資源與能力。 另一方面,你的現狀需要更多的交流與合作,這並不是一條孤單的道路,適時尋求專業的建議,或是與他人一起合作,將有助於你突破瓶頸。你缺少的東風是來自外界的某個肯定,或是更有效的合作方式,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層面問題。 建議: 你並不是不夠優秀,而是還沒有給自己真正的肯定,可以試著去尋求更多的合作與指導,讓你的能力能夠更完整地被展現出來。如果你總是覺得還不夠完美,那或許是因為你對自己的標準過於苛刻。現在的你已經準備好了,關鍵是勇敢地踏出那一步,尋求他人的支持,讓自己獲得真正的成長與突破。 ——⟢⟣—— 解析 Ⓒ 「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相」 「內心的不安仍然存在」 你的困惑來自於內在的焦慮與不確定感,而不是外在條件的不足。你會覺得事情尚未完全明朗,或者對未來充滿疑慮,這使得你難以放心地邁出最後一步。導致即使萬事俱備了你仍感到某種說不出的迷惘,這可能是因為你對自己或他人缺乏足夠的信任。 而你的問題來自於過度的憂慮,或是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導致你對未來抱持過多的戒心。你會過於糾結於細節或害怕做錯決定,因此遲遲無法行動。但事實上你現在所擔心的問題,很多只是你的內心放大了不確定性,而並非真正的障礙。你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直覺與情緒。你目前的狀況可能有些事情是被隱藏起來的,或者某些資訊尚未完全揭露,如果你感到困惑或不安,可以試著去探索問題的根源,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壓抑情緒。有時候你的感受比理性分析更能指引你找到正確的方向。 建議: 你的內在焦慮可能正在影響你的判斷,使你誤以為自己尚未準備好。事實上你已經具備了所需的一切,只是心中的不安讓你遲遲不敢行動。現在的重點不是再去尋找更多的條件,而是學會相信自己的選擇。試著讓自己靜下心來,傾聽內在的聲音,你會發現你其實早已經擁有前進的力量。 ​ ———⟢解析結束⟣——— ​ ✨ 每日更新👉🏻立即解答 ✨ 大眾占卜不一定能對應個人狀況參考即可哦 ✨ 歡迎追蹤+留言+收藏+愛心( ˘ ³˘)♥支持凱拉 ✨ 更多占卜主題都在IG中(ꈍᴗꈍ) https://www.instagram.com/jasmine.kyra_tarot ✨ 個人問題可預約一對一專屬占卜 ✨ 另可預約生命靈數解盤、流年、合盤 https://linktr.ee/Jasmine.kyra_tarot
megapx
megapx
megapx
megapx
megapx
Like
104
1
14

女生要怎麼提升自己的條件?

(´,_ゝ`),如果女生覺得自己的條件不夠好 不夠吸引人 水平沒有很高 那女生會透過什麼方式 可以比較容易被男生注意到 或是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優質女生 比較容易讓男生覺得這個女生很好 要怎麼要自己能夠成
Like
Haha
12
36
4

#閒聊 增加收入

一直想朝服飾業這方面當主要工作又同時是興趣,但想到要投入的成本真的不低,想了想又不敢執行,看同年紀的做微商之類的電商好像都很容易賺到錢又買了房,開始有點焦慮😕,想問有推薦的投資理財或增加收入的方式謝謝
Like
6
Save

關於情緒穩定劑造成體重食慾增加

如題,想請問病友吃了情緒穩定劑,(帝拔癲、樂途達)或是聞風喪膽的思樂康,食慾增加造成體重變動大有什麼方法控制呢,目前三種藥都有吃,體重已經在短短兩個禮拜增加近8公斤,但之前換藥的後果是藥效不佳,所以目
Like
1
2
1

天震的來源是麒麟為了提升能量?

個人覺得有可能,因為古亭國中的警報器壞掉也不太可能傳到桃園市都能聽見,別說桃園了,連十公里外的大直美麗華都很難吧…凌晨發生也一樣,再者,陸箭發射越過台灣中部也太誇張了吧~還是先慢慢存糧存水和準備防災包
Like
72
3
Save

#請益 肌膚檢測 細滑度跟白皙度如何提升

大家好,我平常蠻注重保養的,今天去做了肌膚檢測,細滑度跟白皙度比較低一些,想問細滑度是該擦什麼樣成分可以提升呢?我平常就會擦a醇,該如何更上層樓?白皙度的話,想問是早c不夠給力嗎?之前是innisfr
Like
12
2
2
thumbnail